第两百二十二章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群鸦乐园》


    第(2/3)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了标准?

    不,并不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了标准,而是人类尝试过各种方法,只不过定义标准是“最成功的方法之一”,然后存留了下来。

    人们总是喜欢把结果目的化,社会发生了什么,对自己造成了什么影响,受到自我保护的生理机制营造出的思维机制影响,人类就总会不自觉地把这种影响以自己为中心进行重新表述。

    我受伤了。

    最极端,最浅显的一种,就是会被转述为“为了让我受伤”,“为了伤害我”.....

    一般把这种心理叫做“以自我为中心”。

    原始部落时期亚成年个体会被驱逐出群体单独行动的惯性,保留在人类的基因中。

    在人类现代被称为“青少年时期”、“青春期”的生理阶段,这种情况会尤其明显。

    人类社会基因的淘汰机制已经与自然脱节,不适应人类社会就会被自然淘汰的法则在人类社会里已经不适用。

    在家族国家这些大型社会组织结构出现后,人类无论基因优劣与否都会被保留的现象,已经让人类的基因出现了状况。

    即使是一些本能地排斥繁衍,排斥与异性结合繁衍的人,基因也会因为各种情况得以保留,继续延续在人类的基因库中。

    尧言知道这种本能般的缺陷,也自己自己的思维结构并没有办法撇除这种思维结构带来的思考惯性,但也会注意。

    也自然会注意。

    但他更在意的是保留在基因库中的,因为资源有限的争夺行为,动物对资源占有行为.....

    基于这些保障生存,能够让生命在繁衍过程中获得优劣的基因,都在人类基因库中顽固存在着。

    即使他生前的时代的确已经出现了一些不与其他个体争资源,乃至于奉献利他倾向极高,甚至是不惜损害自己也要进行利他行为的个体,也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下来。

    但是,即使是他们,这些利他倾向的基因,也往往是基于一定程度的利他行为在群体中能够提高自身存活率和资源占有率、求偶成功率等等方面的影响而得以存在和留存。

    基因留存的原因不是好坏。

    而是“有效与否”。

    人类喜欢给自己喜欢的事物贴标签,判定好坏。

    即使是面对那些利他行为极强的个体,也会出现排斥这些个体的情况。

    原因?

    因为嫉妒心理?因为其他个体对这些利他者的关注和称赞,或许可以称为嫉妒。
    第(2/3)页